第(2/3)页 “尧夏有一人击杀魔门天门境界的长老的战绩,更是三次斩杀天门中期境界的妖魔。” 众人闻言,神色间不由多了几分肃然。 这些年来方寸山在九门中威望日衰,在外游历的弟子没少受些闲气。 究其根本,还是这几代弟子中,始终未能出一位真正能扛鼎之人。 至于比较,也就是一甲子之内的人物。 过了一甲子,便不在其中。 杨尘若有所思地打量着西昆仑与龙泉剑宗的来人。 那二十名弟子个个神色倨傲,目光中带着审视的意味扫视着方寸山众人。 这两位位列“十曜”的天骄突然造访方寸山,恐怕并非简单的礼节性拜访。 “他们来方寸山所谓何事?” 沈子墨若有所思道:“听闻近日魔门异动频繁,似乎在东极青州发现了一座上古大墓的踪迹。” “上古大墓?” 杨尘眼中精光一闪,顿时来了兴致。在修行界,每一次上古遗迹现世都会掀起轩然大波。 他不由想起方寸山来历和发迹,当年正是一对兄弟从上古洞府中获得了功法与宝物,依照遗迹记载寻得这斜月三星洞福地,历经千年经营才有了今日的根基。 正道九门,魔门、甚至于外道,其实的起家都是大差不差,得上古遗留的道统,然后一飞冲天。 沈子墨继续说道:“此次大墓本是由外道最先发现,却不巧位于东海,龙族的领地。” “那些外道修士力有不逮,这才不得不传信给中土禹洲的正道各派,连南疆魔门也收到了风声。” 杨尘眉头微蹙:“此事我竟未曾听闻.” 沈子墨难得流露出一丝调侃之意,“杨师兄终日埋首藏书阁,又岂能尽知天下事?” 杨尘不以为忤,反而若有所思地摩挲着手中书卷:“东海龙族.上古大墓和今日又和关系?” 他目光不自觉地投向远处被众星拱月般围住的瑶台仙子与尧夏剑子。 沈子墨沉声道,“据说这古墓藏在深海之下,有大道金丹的修士勘探之后,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——天帝宝库!” “天帝宝库?” 杨尘大吃一惊,他熟读藏书阁经典,这类上古典籍,大多都会记载描述了一个地方。 据《知北游.大荒东经》载,“东海之外有大壑,名曰归墟,乃众水汇聚之所。其下有神宫,名曰天帝宝库,相传为上古天帝藏珍纳宝之地,内蕴先天灵物、太古遗篇。” 当然也有凡人史料记载, “大庆元狩三年,东海郡奏:“有渔者夜见海上浮光如列星,近视之,则玉阙凌波,匾额篆'天帝藏真'四字,瞬而没。”帝使方士栾大往查,竟失其所踪。后史家考据,此即古所谓“天帝宝库”,非人主所能轻窥。 甚至,形形色色的玉简道藏,都有记载这个地方。 “混元天地一方,万法之道也,谓之天帝宝库。” 正道之中记载,天帝宝库之中的“帝”音节通“地”,其实名字是“天地宝库。 魔道则认为,在他们代代相传的《九幽录》中记载:“帝星坠于东海,化归墟为冢”。 正因是天帝葬身之所,才被称为“宝库”,内藏天帝毕生修为与传承,所以称谓为宝库。 外道,则认为在遂古之初,没有天帝,天帝乃是指代一个修行门派。 天帝宝库,也就是天帝这个门派的遗迹。 这也是正道、魔门、外道常常争论不休,便是其根底来源不同。 正道,解释道来自于天地,效法天地,道至高无上,俯视万物。 魔道,乃是上古有大修者无敌者,建立道统,道趋于人。 外道,则认为,万物起源于一,又从一变换成万物,道在屎尿之间之间,道在蝼蚁之间,道在税稗之间,道在瓦甓之间,众生皆是道。 三家对大道本源的认知南辕北辙,正如《修真辩难》所言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 这也注定他们永远无法真正共存。 三家之争,表面是争夺灵脉福地,实则乃是道统之争。 如今天帝宝库现世,四大部洲必将再起波澜。 杨尘忽然警醒:“这天帝宝库,与瑶台仙子、尧夏剑子来访有何干系?” 沈子墨难得能为这位博学的师兄解惑,嘴角微扬:“只因那天帝宝库设有'天地限',只准一甲子年岁以下的修士进入。” 杨尘顿时了然,方寸山虽日渐式微,但面对天帝宝库这等机缘,九门天骄也不得不来寻求助力。 很多上古遗迹,洞府都有禁制,古籍之中记载,叫“天地限”。 当年那座方寸山的上古洞府,也有限制,便是不能有修为的人进去,只允许凡人进入。 第(2/3)页